走进关帝故里与关帝庙——关公文化
2012年7月2日,中北大学体育与艺术学院的11名“母亲河寻根之行”社会实践小分队队员在田维飞老师的带领下走进了华夏武圣关公庙,开始我们以“追溯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活动。
关公作为道德楷模和道德偶像被不断提升,关公崇拜作为一种道德文化现象被广泛普及,对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凝聚力的形成,以及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的规范与提升,曾经产生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当宋代社会面临北方少数民族入侵的危难时刻,就多次用关公的“忠”与“勇”来教化臣民。像岳飞那样的忠勇之士,在宋元明清四代社会中,并非少数。而当北方少数民族统治阶级入主中原,取得全国政权后,又都对关公的“忠”、“义”思想和行为予以褒扬,这在当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华各民族在思想、文化上的认同和凝聚。对宋明以来新兴的工商阶层而言,他们则从关公身上,汲取了“信”和“义”的道德原则,提出了“以信为本”和“以义制义”的带有浓重中国传统道德色彩的经营原则,遏制了利欲对道德的吞噬。对于宋元明清时代的文人、士大夫来说,则从关公身上发现了足以使他们效仿的人格和品德,即所谓“无不弃旧从新,乐为之死”,“金银美女,不足以移之”,高官厚禄“不足以动之”等等。那些揭竿而起的起义者们,则从关公身上汲取到了忠于信义、道义,勇于反抗黑暗的思想和信念。此即梁启超所指出的:“绿林豪杰,遍地皆是,日日有桃园之拜,处处为梁山之盟。”对于一般庶民百姓,亦能通过对关公的崇拜和敬畏,起到一定的教化作用。
此行让我们深刻了解到关公精神的精髓——忠肝义胆,义薄云天。相信我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会更好的传承和弘扬关公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
走进中国死海运城盐湖——河东盐池文化
7月2日,体育与艺术学院社会实践小组来到素有中国死海之称的运城盐湖进行河东盐池调研。我们来到盐湖景区,便看见一片一片白茫茫的盐田,宛如雪后的冰雪小城一般。据当地人介绍,盐田在夏天结出的结晶体就是我们常说的芒硝,再一年的风吹日晒的洗礼,才能结晶成我们所熟知的工业用盐,再进行深加工才能成为我们的食用盐。
运城盐池古称鹾海、古海,因位居黄河以东而称河东盐池。由于运城的建立,又使它得名运城盐池。历史上曾因此地传说为“黄帝战蚩尤”,蚩尤身首被分“解”之地而称“解池”,生产的食盐称“解盐”。运城盐池盛产的食盐曾名苦盐、颗盐、大盐、河东盐、潞盐(因运城建城前名潞村而得名),并延用至今。
运城盐文化不仅在历史上影响着国家政策、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发展,而且对当代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意义重大。保护、传承、研究和发扬光大盐文化,是我们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并且大家对河东盐池文化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为我们将来大学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走进舜帝陵——舜帝祭祀文化
2012年7月2日下午,我们一行来到山西省运城市有虞舜帝陵。舜帝陵位于运城市西北的鸣条岗上,是国家4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旅游文化示范地。舜帝,是华夏“三皇五帝”之一,虽历5000年时光之侵蚀,但其传统道德之精髓,在华夏子孙的心目中依然闪耀着绚丽夺目的光辉。
舜帝陵主要分为风景区和陵庙区两部分,我们此次调研主要围绕陵庙区进行。沿着神道我们分别参观了舜帝圣像、千年古柏、百年皇城、舜帝陵、关公祠等景点,并且向当地居民询问了舜帝的相关传说。虽然说山西的舜王遗迹较多,很多地方都建立了舜庙,舜王传说及其信仰习俗在山西民间的流传较广,但是山西舜王传说圈的民间庙会活动主要集中在运城的盐湖区、垣曲县的同善村和临汾的洪洞县三地。运城民间以前在农历二月二和九月十三要为舜王和关帝唱戏。据当地民众说因为鸣条山像一条龙,舜王陵庙建在龙头上,民间又有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所以二月二要唱戏。传说中关公与舜王也有关系,在每年的农历二月二民间祭祀活动中,其中有一项仪式便是关公拜舜王。各村挑选出的小伙子装扮成武士,抬着身穿绿袍的关公坐像,后面跟着仪仗,鼓乐齐鸣周游舜王陵庙。在正殿祭拜舜王,然后将关公坐像抬回关公祠。
舜王是中华民族的祖先,民众将其视为圣贤君主加以崇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和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但舜帝传说及其信仰习俗并没有因现代化运动的涤荡而退出人们的历史视野。在此次调研中,我们也深刻地感受到了舜王文化的魅力所在。
体育与艺术学院“母亲河寻根之行”社会实践队
2012年7月2日